3000年前,周朝初立,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带了一批人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建立了箕氏侯国,成为朝鲜历史的开端。自此,朝鲜半岛虽历经数次朝代变更,但 “衣冠制度,悉通中国”。那为何韩国人看到明制汉服会说那是他们的衣服?又该如何驳斥他们的可笑言行?我查了很多的资料,觉得得从明初朱元璋给高丽王赏赐的衣服说起。
公元1369年,明朝建立刚满一年,国家各项制度尚未完善,41岁的朱元璋十分忙碌。即便时间如此紧张,他还是下了一道圣旨,为高丽王赏赐了一些衣裳。因为这一年,高丽使臣来到南京,请求明朝为自己赐服。
《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年,高丽入朝,请赐祭服制度,命制给之”。
《说文解字》上说“赐,予也”。上予下东西才叫 “赐”。“赐”作为笼络下属的重要手段, 古代皇帝经常使用,作为下属和藩国,能得到皇上的赏赐,也是一件十分体面的事情。
冠饰上的黄金装饰
皇上用来赏赐的东西种类繁多,除最常见的最常见的金银以外,衣饰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左传》:“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服章”从字面上来说指古代各个官阶的服饰,而这些衣服的背后就是和礼仪、身份等相关联的衣冠制度。衣冠制度是一个国家总体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古代明确身份地位、上下级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
洪武二年,明朝的服饰制度还未最终确立,但他们有一个核心的指导思想——“别夷夏”。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要大力恢复汉族传统礼制,在明朝的各个方面都实行“去胡化”,体现在服饰上,就是要学习汉、唐、宋这些朝代的服饰,建立一个等级森严、贵贱有别的衣冠制度。
在这样的思路下,朱元璋为高丽王赏赐了什么衣服?
史书记载,他为高丽国王赐:九章衮冕、七梁远游冠、绛纱袍;为王妃赏赐了凤冠翟衣。
这些衣服长什么样?穿着有什么讲究?相当于什么级别?我们一一来看。
首先来说给高丽王的:九章衮冕、七梁远游冠、绛纱袍。简单的说就是一顶冕冠、一件衮服;一顶梁冠,一件红色的纱袍。
冕冠衮服是典型的“礼服”。冕冠是中国古代等级最高的男帽,只有皇上、太子、王爷这等地位的人才能拥有,而且随着地位高低不同,冕冠前下垂的旒(liu,冕冠前后的穗)的数量、形状等也不同,用来区别身份。西周成书的《周礼》中还明确记载了六种场合中不同冕冠的使用方法。这种“六冕”制度深刻影响到后世,尤其是汉民族建立的朝代,对此严格遵循,明朝也不例外。
鲁荒王墓出土的冕冠,七旒
明朝和高丽的文献虽然都记载了朱元璋赏赐高丽王冕冠,但没有说旒的数量,那到底这套衣服是个什么等级?九章衮服的规制可以作为参考。衮服是和冕冠配套的“礼服”。
九章指的是衮服上的九种图案:山、龙、宗彝、藻、火、粉米、黼(fu,三声)、黻(fu,二声)。
《周礼》对章纹的使用同样有明确规定,明朝继承前代,通过《大明集礼》等明初的史料记载,可知明朝初年天子衮服十二章、太子和亲王都为九章。
除了九章衮服,七梁游冠也能证明这套衣服的等级。明代男子朝服,不分文武,都戴梁冠。
孔府旧藏的明代梁冠,最右边缺失一个,实际为六梁冠
由图可知,冠上有横脊,和古建筑中的横梁特别像,所以这种有横脊的冠就被命名为梁冠。梁冠制度最晚在秦汉时期已经形成,冠上的梁数就是区分身份等级的标志,梁数越多品级越高。明朝,七梁冠对应的爵位是侯,对应的官位是一品。明朝基本不设一品的实官,所以能拥有七梁冠的基本都是亲王。
而且《大明集礼》还记载了一段明初亲王参加祭祀典礼的服装要求:着七梁远游冠,绛纱袍。明朝以前代汉族王朝服饰为参考建立自己的衣冠制度,形制近似于宋代,颜色也学习宋代,男子朝服选了红色。
绛纱袍
给一个外姓的藩王按照亲王标准赐服,说明明王朝把藩国纳入自己的权利体系,而高丽王也通过积极请求穿明朝的衣服表达自己想进入明朝这个大家庭的心愿。
看了高丽王的男子衣服,我们再来看看给高丽王妃的凤冠翟衣。凤冠翟衣是明朝命妇最高等级的礼服,对应的就是男子的冕冠衮服。同样,也是根据衣冠的细节来区别身份地位。
明朝命妇凤冠霞帔
因为已经明确给高丽王是按照亲王标准赐服,那给高丽王妃的衣服自然应该遵循亲王妃的标准。亲王妃在明朝属于一品命妇,我们可以根据明朝元年的标准还原一下这套衣冠。
《明史·舆服三》:“命妇一品,冠花钗九树,两博鬓九钿;服用翟衣、绣翟九重”。
通过这句话可知,一品命妇的凤冠,其实并不用凤,而是用金银珠宝做成的“花”,以示和皇后、妃子的区别。博鬓是凤冠两边那个像小尾巴东西。《明会典》中记载,皇后使用“三博鬓”,就是有三对小尾巴,一品命妇的两博鬓,应该就是有两对小尾巴。
凤冠和博鬓
翟衣,简单的说就是深蓝色上面有翟鸟的衣服。翟鸟的学名叫做白冠长尾雉,是一种羽毛很鲜艳的鸟。这种有翟鸟的衣服最晚在西周时期就已成为王后级别女子的最高礼服,并为后世效仿。
明朝规定皇后的翟衣:“深青,织翟纹十又二等,间以小轮花”。
可见,明朝的翟衣依然为深蓝色,皇后的翟衣等级最高,可以用十二只翟鸟,而一品命妇则用九只。而且除了翟鸟,一品命妇的花钿、花钗的使用数量都是九,足可见明朝衣冠制度的严格。
翟鸟
朱元璋赐给高丽王的衣服,件数不多,但意义重大。自此,高丽王开始依明朝衣制从上而下改革胡服。
这句话是我从《明史》中翻译来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所谓当时高丽人穿得“胡服”,也并不是他们土著的服装,而是学习元朝而设计的服饰,说是改革,还是学我们的服饰罢了。
转眼就到了朱元璋64岁那年(公元1392年),朝鲜半岛发生了一件大事,高丽大将李成桂废王自立,夺位成功后,他派人迅速前往南京,表示对明朝的臣服,并请求朱元璋赐国号。
《明史》:李成桂“闻皇太子(朱标)薨,遣使表慰,并请更国号,帝(朱元璋)命仍古号曰朝鲜”。
请求中国皇帝赐国号,在朝鲜历史上,应该仅此一次。
李成桂的做法充分显示了李氏朝鲜对明朝的亲附态度。所以,李桂成虽自立为王,不仅没改变高丽王对明朝衣冠制度的学习,反而更加倾慕。李氏朝鲜坚持前代政策,以中国为“事大”,行“事大”之礼,严格按照明制汉服进行服饰改革。尤其是明成祖朱棣继位后,将首都迁往北京,地理上距离的拉近,让双方往来更加频繁。
朝鲜王李成桂画像
李氏朝鲜进贡次数超过其他国家,上书请求赐服的折子也更多了,要求赐服的种类也更加丰富。
比如说朝鲜王派人为自己的官员和命妇赐服。朱棣刚登基一年,李成桂打发自己儿子李芳远来北京纳贡,朱棣赏赐他九章衮服、凤冠翟衣、佩玉之类的衣饰,李成桂表示一直以来爸爸和自己严格按照明朝衣冠制度进行服饰改革, 希望能多一些官员和女眷的衣服,朱棣一听非常高兴,就又赏赐了命妇可穿的珠翠七翟冠,还有一些官服。
男子祭服配饰
后妃命妇有冠服了,儿子怎么能少。景泰年间,朝鲜王李祹派人来到北京,请求朱祁钰给世子赐服,朱祁钰很愉快的答应了,而且没过两年李祹去世了,朱祁钰封世子为朝鲜王,又给他按亲王的标准赏赐了衣冠。
朝鲜王李祹画像
儿子、媳妇也就罢了,还有娶个新老婆也要衣服的。比如说成化年间,朝鲜王娶了个新媳妇儿,派人来北京请求朱见深为她赐诰命冠服。
除了对朝鲜王家里成员、官员进行赏赐,明朝给来进贡的使臣也赏赐衣服,而且还有明确的等级制度。
弘治时期朝鲜人崔溥言:“盖我朝鲜地虽海外,衣冠文物悉同中国……”。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衣冠制度最为严格、繁复的朝代之一,也是给朝鲜赐服最多的朝代。频繁朝贡赐服,让朝鲜衣冠和“上国同”,明朝也成功地践行了“垂衣而治”,宣扬了自己的文化和地位。
李氏朝鲜从王、妃、世子,到官员命妇的服饰都按照明朝赐服为蓝本进行设计,不仔细看,基本是完全相同。
李朝官员所穿的服装与明代官员服装相同,左为李朝官员
所以朝鲜人自己说,在明朝统治的这段时间里面,三韩服饰“不异域内”。那这传统怎么就淡化了呢?
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清朝建立,满人入关后推行本民族的服饰制度,要求汉人“剃发易服”,但遭到强烈抵制,后虽男子剃发,改换部分服装,但女子小孩等依然保留明制服饰。所以我们现在去博物馆看到的明制马面裙和清制马面裙,细节虽有不同,但整体形制还是很像的。
左为明马面,右为清马面
除了清廷在冠服方面不似明朝严格,还有一点也值得注意。拿同样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为例,虽然他们也像清朝一样对冠服制度约束甚少,但12世纪,蒙古人在全世界范围都是很有话语权,所以元朝周边藩国也都学习元朝衣冠,以示交好之心。而在西方世界发生剧烈变化的18世纪,清廷显然不具备蒙元这种威慑力。朝鲜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自我创新、学习其它国家衣饰,和我们的服饰形成差距。
清后期李氏朝鲜男子官服,形态和明朝时期有区别
我觉得从最早商纣王的叔叔箕子东走,到公元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李氏朝鲜灭亡,再到现在,朝鲜半岛的人一直都有一种“事大”的态度,只不过现在的他们认为的“大”不再是我们了。韩国人那种蜜汁自信我是不太能理解,但汉服的归属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不过要想完全让他们服气,吵架拌嘴,录视频放身份证只是权宜之计,根本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有更强大的国力和文化输出能力。
明朝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