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百科

缸是哪个朝代发明的?司马光砸不了缸,宋代烧不出大缸!结果被一成语“打脸”

320人浏览   2024-06-11 12:18:42

马未都曾告诉我们:“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那么既然没有真相,他为何又说宋朝无法烧制大缸,所以司马光也砸不了缸?

这看似自相矛盾的回答,其实背后深意值得我们深思。不过一句成语的考证,以及考古发掘的发现,马未都提出的宋朝没有缸的说法也不攻自破,有些被“打脸”的感觉。

缸和瓮

许多人对于这两件东西傻傻分不清,感觉两种东西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

其实瓮是一种腹部较大,器口收紧的大型陶器。根据考古出土的文物年代判断,瓮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殷商时代,因此历史上有许多关于瓮的成语。

不过由于瓮的器口较小,使用起来有些不方便,比如盛放水或者是米的时候,很难将底部的残留清理干净。于是人们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缸。

缸是一种器口敞开的大型陶器,有直体缸,也有大肚缸,不过不论是哪一种,它们的器口都很大,方便清理底部残留。不过缸的制作过程相对复杂,尤其是大缸,缸身越大,在烧制的过程中越容易瘪,也很难做得圆滑。

即便是烧制成功,因为是敞口,在盛放水或者大米的时候,缸壁会承受所有的压力,因此古代的缸很容易坏。而这也是年仅七岁的司马光可以砸坏大缸的原因。

而瓮就不同,因为身体带有弧度,而且器口收紧,在应力的作用下,压力就会分散,在烧缸的技术还未成熟之前,瓮一直是所有家庭必备的器皿。

所以想要分别缸和瓮,只要看器口,“敞口为缸,收口为瓮”。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是否真的像马未都说的一样,科技非常先进的宋朝,烧不出大缸?

成语

如果真的认为宋人烧不出大缸,相信老祖宗可不答应。首先“缸”这个字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而且《史记》中也出现过缸这种器皿,并且还形成了一句成语——醯酱千缸。

《史记》中对于古代的商业活动有一个专门的列传,名为《货殖列传》。在这个列传中特别指出,古代穷人赚钱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每年酿造一千缸的酒,或者每年做一千缸的醋,然后运送到大城市贩卖。

列传中的原话是:“酤一岁千酿,醯酱千缸。”

只不过当时的缸被称之为“瓨”(hóng),在《史记新证》中,陈直才将“瓨”解释为“缸”。

从此,“醯酱千缸”这句成语就诞生了,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而这句成语的被考证,也说明了早在汉朝就已经可以烧制出大缸,并且在民间使用,这着实有点“打脸”。

不过马未都又说了,历史应该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而所谓的真相只是后人的一个主观判断而已。按照这个说法,即便是有了“醯酱千缸”这句成语,也不能算是真相,也不能证明宋朝就能烧制大缸。

那么我们不如看看“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绘大缸。这可是实打实的客观存在,而非主观判断了。

出土大缸

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是黄河中游地区的历史文化。

在这片遗址中,考古专家发现了大量陶瓷,其中就有一尊绘有鸟兽图案的彩绘大陶缸。不过这尊大陶缸不是用来盛放水或大米,而是用来祭祀的工具,因为在缸内发现了大量的人骨。

专家推测,在青铜大鼎还没有普及的远古时代,大型陶缸的用途非常广泛,除了满足日常的储备所需,还可用来当作祭祀的器皿。

只不过远古祖先的烧制工艺更加精湛,甚至可以在缸体上方设计多个把手,以方便人们搬运。

且不说这尊彩绘大缸的独特设计,就说它能够经历6000多年的时间仍然保存完整,这绝对是一个奇迹。众所周知,古代文物越是大件的东西越是难以保存,别说是大缸,即便是普通的陶瓷罐,经历这么久的时间都很难保存完整。

而这尊彩绘大缸除了一个把手断裂之外,几乎完美,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远古祖先烧制陶器的精湛技艺。

反过来说,6000多年前的远古祖先都可以完美的烧制大缸,怎么科技世界领先的宋朝就无法烧制?


已不重要

其实不仅是上面说的成语以及出土的实物可以证明,一些古代的文学作品,也可以证明宋代有大缸。比如描写宋代故事的《水浒传》,里面武松醉打蒋门神时,酒缸这个词就出现了8次。

所以即便司马光砸不是缸,而是瓮,也不能草率的认为宋代人烧制不出大缸。

当然,“司马光砸缸”故事的真假与否,也无必要考究了,即便宋朝真的无法烧制大缸,也不影响故事所教授的临危不乱,敢于突破常规以及用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的道理。

所以说到最后,到底宋朝能否烧成大缸,似乎也并不那么重要了。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