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在现在看来都是很容易的事。白天有阳光,晚上有灯光,纸质书、电子书随便读。但是在物资匮乏的古代,读书可以说是很奢侈的。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匡衡家穷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他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他白天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他家里太穷,买不起点灯的油。
有一天晚上,他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用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他通过刻苦学习,后来位至丞相。

车胤囊萤
西晋时候,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除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书,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了一盏灯。
于是,他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官拜礼部尚书。

孙康映雪
东晋时候,孙康从小喜欢读书,但家境贫穷,为了维持生计家人不得不在白天都干活,孙康年纪虽小,但是也不例外。白天没有时间,晚上家里没有灯所以不能读书。
他读的书都是借的,又很讲信誉,到时间一定要还,常常因为没有时间看书而发愁。他曾经尝试在月光下读书,但是太暗,眼睛疲劳。
有一年冬天下大雪,月光皎洁,他忽然发现,书上的字在雪地里看得很清楚,孙康非常高兴,忙坐雪地里看书,坐累了就躺在雪地里,映着雪的反射光线读书。
此后,每遇到下雪,他不顾严寒,躺在雪地里读书,时间长了手脚都长满冻疮,但是通过这种方法他读了很多的书。后来官拜御史大夫。
《三字经》有云: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匡衡、车胤和孙康三个人的经历都惊人的相似,家境贫寒,没有书和光源,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放到现在,即使家境不太好,也不至于没有书和光源。若是孩子,应该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若是成人,也应该坚持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