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乘、除、等于号都是数学符号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符号之一,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数学运算中,加、减、乘、除符号是最基础的运算符号。这些看似简单的符号,却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才最终被确定下来。在此之前,人们只能用数字记数,而无法将演算的过程书写出来
加号
加号“+”最早出现在公元16世纪的德国,起初被称为“et”或“and”,至17世纪才被正式称为加号。大约在500年前,德国的数学家魏得美,体会到没有简明的加减符号,对于运算和书写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按照大写字母T的书写规律,在“T”的一横上再加上一小竖,变成了“+”号,以此来表示增加。
减号
减法符号- 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又根据减法的定义,从“T”号上去掉下面的一小竖,即成“-”号,来代表减少。
当时减法的表示方式是通过划掉被减数上的数位来完成的。中世纪时期,欧洲的算数书籍中出现了减法符号,通常是一个竖直的线,用来分隔被减数和减数。16世纪时期,人们逐渐将这个符号演化为现在的减号。
乘号
乘法符号×起源于17世纪,最初是一个点,表示两个数相乘。乘法是加法的特殊形式,因此就将加号“+”旋转了 45。,变成“x”表示两个数相乘。
除号
除法符号÷的起源也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人们使用的是一种称为“恐怖数字”的技巧,即将要除的数写于被除数下方,然后在最下面的数字上圈一个环,表示它是商的首位数字。瑞士数学家哈纳发明了“=”号。他认为除法是将一个数分解开来,此就用一条横线将一个完整的东西切开,“÷”号就这样出现了。中世纪时期,人们逐渐将这个符号演化为现在的除号。
等于号
等于号=是一种代表等量关系的符号,起源于16世纪。早期的等于号曾有多种形式,如“∝”、“~”等,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号。400 年前,人们习惯将平衡的东西看成相等。英国的学者科尔德认为,两条长度相等的平行线,可以最形象地表示平衡。于是“=”号诞生了。最早使用等于号的是英国的数学家罗伯特·雷卡,他在一本名为《算术大全》的书中出现了这个符号。总的来看,加、减、乘、除、等于号都是随着数学知识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和演变的。它们的出现和演变反映了人类数学智慧的进步,也为数学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