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中国法定结婚年龄是多少 ?民法典法定结婚年龄的规定(历史上有趣的法定年龄设定)

278人浏览   2024-03-16 12:15:09

一天,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 :“你也不小了,明天我带你到隔壁村子相亲去。” 小蜗牛 :“老妈,我才12岁,还没到法定结婚年龄呢! ” 蜗牛妈妈道:“孩子,等咱们走到那里,你就够岁数了!”

那么缔结婚姻关系,我国男女双方需满多少周岁?请看民法典相关法条:

第一千零四十七条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我国一些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机关对婚姻法中的法定婚龄作了变通。新疆、内蒙古、西藏等自治区和一些自治州、自治县,均以男二十周岁,女十八周岁作为本地区的最低婚龄。但变通规定仅适用于少数民族,不适用生活在该地区的汉族。

那么历史上我国古代法定年龄的设定是怎样的呢?

先秦:三十而娶,二十而嫁。《春秋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三十而娶。女子十五而许嫁,二十而嫁。”但这只是一般规定,各个诸侯国的年龄规定又有响应的偏差,普遍小5-10岁。

秦朝:不按年龄,按身高。(很像我们去吃自助餐的标准)男子身高六尺五寸举行冠礼,行冠礼后方可结婚;女子身高六尺二寸定为成年,成年后许嫁。

两汉:早早成婚,不然罚你。《汉书·惠帝纪》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征收五倍赋税。早婚早育现象非常普遍,记得班固班彪父子俩么?年纪相差12岁。谁还不是个孩子!他还是个孩子,不要放过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早婚早育,蔚然成风。三国时期,男十六而精通,女十四而能化,自此以往,便可结婚。

唐代:第一次规定男女法定婚龄是唐太宗贞观元年二月:“诏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唐朝在文化上是比较兼容开放的,法定年龄也往上涨了几岁。

两宋:较之前朝,更提倡晚婚。北宋名臣司马光(别总是提人家砸缸)就认为早婚有弊端,提出“男子年十六至三十,女子年十四至二十”皆可成婚。

明清:男年十六,女年十四。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规定,明代的法定结婚年龄为男十六,女十四。乾隆《钦定大清通礼·嘉礼》:“许男十六以上,女年十四以上……皆可行右议婚。”明清的法定结婚年龄非常明确了。

近代民国时期,《民法·亲属编》中提出:“早婚足以弱种”。体现出了社会风俗的进步,包括婚姻礼俗。改革了明清以来的婚龄制度,立法者用心良苦地规定了男未满18岁、女未满16岁者不得结婚。


那么为什么古代史中普遍强调早婚早育呢?

1.小农经济之下,劳动力是关键,早婚早育,100年间能多出生一代人,使得劳动力充足。

2.古代赋税收入来源,最主要取自自耕农。早早成婚分户,家庭劳动力充足,能为国家提供稳定的赋税收入。

3.传统战争的需要,人口多兵源充足。

4.封建正统思想儒学所强调的孝道。结婚生孩子,添丁加瓦是每个人的义务。早婚早育延续香火。

5.只有早婚早育,古代封建统治才能根基稳固。

现代社会虽然受到古代生育观的影响依然存在,特别是春节返乡,年轻人会遇到长辈催婚之事。但总体上社会风气逐渐进步。90后00后,普遍认为,婚姻是个人选择,而非家族使命。宁缺毋滥,找到自己真正三观吻合的对象才是正确的选择。年龄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