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简介

日本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战役? 抗日战争中攻坚打援的光辉战例车桥战役

485人浏览   2024-06-05 21:43:43



车桥战役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后期,新四军一师在江苏省淮安城东南车桥地区,对日伪军主动发起的一次进攻战役。此役成功运用攻坚打援战术,解放了淮安、宝应以东纵横百里地区。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根据地联成一片,实现了苏中抗日形势根本转变,拉开了苏中战略反攻的序幕。

一、战役背景

1944年春,日军为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陆续从华中地区抽调兵力参加豫湘桂作战。为弥补兵力不足的缺陷,苏中和苏北地区的日军采取强化伪军、缩短战线和加强对重点点线及沿海地区控制等措施,在从淮安向东流经车桥的涧河沿岸,修筑了许多重要据点,妄图分割苏中与苏北根据地的联系。新四军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分析:车桥地区处于淮安、阜宁、宝应三县交界,是日军苏65师团(师团部驻徐州)、苏64师团(师团部驻扬州)的结合部,该地区伪军系徐州伪淮海省郝鹏举部,宝应以南系扬州项志庄部。若新四军对该地区实施攻击,日伪军可能相互推诿和观望,配合作战不会协调。同时,该地区又是新四军第一、二、三、四师的结合部,若我攻击得手,占领该地区不仅打通了相互之间的战略联系,第一、第三师主力还能互为依托,敌若不集中强大兵力绝不敢来犯,还便于将来进行大的战略机动。粟裕关于举行车桥战役的设想在苏中区党委扩大会议获一致赞同后,遂决定于三月上旬发起车桥攻势作战。

蒋玉武摄

二、战役准备

车桥坐落在涧河(又名菊花沟)两岸,东西二华里,南北一华里半,河道上有五座桥梁,俯瞰全镇,形如“车”字,是以得名。日军占领后,驻扎有日军一个小队,约四十余人,伪军一个大队,约五百余人。日伪军加高围墙,拓宽外壕,架设铁丝网,修建了53座碉堡,构成了绵密的交叉火力网。以车桥为中心,在外围还有十几个坚固据点相拱卫。粟裕在1940年冬季,曾率苏北指挥部主力协同黄克诚部在该地举行过曹甸战役,对该地区情况有一定的了解。1943年6月粟裕在奉命去军部驻地(淮南黄花塘)参加会议时,便带着参谋、测绘人员和警卫连,对车桥外围沿途地形、敌情进行实地调查,选择路线。9月返回时,又冒险带少量随员多次穿越敌伪封锁线,穿行于车桥、曹甸据点附近以及许多边沿区、接敌区和敌占区,往返行程500余里。沿途察看地形、了解敌情,同干部、群众交谈。又与第十八旅旅长兼苏中一分区司令刘先胜探讨了这个地区的特点和军事地位。从而形成并完善了组织发动以车桥、泾口为目标的攻势作战的构想。为保证这一作战行动的胜利,粟裕于1943年10月18日向部队发出了《关于加强攻坚打援之战术研究》的指示,并派部队秘密修通了射阳湖靠北的大堤,以便于发起进攻前部队能从陆路隐蔽接敌。

1944年2月苏中区党委扩大会议后,粟裕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具体研究制定作战方案。在统一思想,贯彻攻坚打援并举,坚决攻占车桥并歼灭敌人一批增援部队的战役意图时,狠抓了战役前的各项准备,特别重视协同作战的准备。第一,对敌情的判断。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作了审慎周密的方案和计划;对我方部队集中时间、地点、开进路线、攻击时间作了精密的计算和要求,以减少战时协同的困难。第二,对参战部队兵力作了周密布署,决心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共计抽调集中了主力部队第一团、第七团、第52团、苏中军区教导团及第四军分区特务团以及泰州独立团、江都独立团、高邮独立团等部分地方部队的绝对优势兵力,采取攻坚打援并举的策略,决心攻占车桥地区歼灭固守之敌,同时歼灭日伪增援之敌。第三,战前对部队进行编组。将互相较为了解,战斗作风特长相仿的部队,临时编成一个建制,共编为三个纵队、一个总预备队,适当调整了组织与干部。第四,在战役发起前十余天,即由师部和各主攻部队派岀得力干部,进入车桥和芦家滩伏击阵地作实地侦察,并依据实地情况,进行战前有针对性的攻坚演练。第五,统一布署后方勤务保障工作。对弹药、器材、粮秣、野战医疗、运输等后方勤务保障作了周密布署,还根据攻坚作战的特点和拟采用的战术手段,特制了一批攻坚器材,如连环云梯、单梯三角钩、爬城钩、麻绳、煤油、棉花、竹竿、土坦克、炸药、烟幕弹、沙包,还准备了火箭、灯笼、电话等通讯联络工具。第六,动员数万民兵和群众支援前线,征集了大批船工和船只,组织群众及时配合战时勤务,战后平毁敌人据点工事。

在组织指挥上,一师前方司令部与一分区司令部暂时合并,组成野战司令部。粟裕师长和叶飞副师长也作,了分工,叶飞负责战场指挥,粟裕掌握全局。车桥战役发起前,粟裕还运用声东击西的手法,亲自带部队在东台三仓地区迎头痛击“扫荡”之敌并与其纠缠作战,达到了以南线作战麻痹敌人的目的,加强了车桥战役发起的突然性。同时,商请兄弟部队黄克诚指挥的第三师积极协同。当车桥战役发动后,三师一部迅速攻克涟水、车桥间的朱圩子敌据点,消灭伪军300余人,使敌伪首尾难于相顾,有力地策应了车桥战役顺利发展。

三、战役实施

战役于1944年3月5日凌晨1时50分发起。三旅旅长陶勇亲自指挥第二纵队,从南北两个方向直插车桥镇两翼。两路部队迅速越过外壕,架起云梯,爬上围墙,展开攻击,仅20分钟便突破围墙,攻下10余座碉堡,占领镇内全部街道,分割包围各日、伪部队。苏中新四军的突然攻击,顿时使敌人不知所措,完全处于被动中。天亮前忽然狂风大作,黄沙满天。这在当地是罕见的。老百姓都说:“新四军有神灵保佑,天刮鬼风,帮助新四军打胜仗。”经激烈战斗,攻城部队于当日中午全部歼灭了镇内的伪军大队。车桥镇内只剩下由一个日军小队(40余人)坚守的工事和碉堡了,呈现出激战前的暂时沉寂。下午3时半,第二纵队开始总攻“碉堡中之碉堡”的日军圩子,首先以迫击炮集中轰击敌外围,接着以山炮轰击大碉堡。日军1个小队大部被歼,残敌继续作困兽斗。第二纵队一方面进行近迫作业,重新布置炮火,准备再次攻击;另一方面展开政治攻势,随攻击部队前进的“日本反战同盟苏中支部”宣传委员松野觉,冒着枪弹进至碉堡旁喊话,瓦解日军,不幸头部中弹牺牲。

阻击打援也在激烈进行。在三纵队方向,5日午后,驻曹甸、塔儿头日伪军百余名最先出动,行至大施河,触发新四军埋设的地雷,稍与新四军警戒部队接战即退回。在一纵队方向,5日下午3时,淮阴、淮安、涟水等地日军,纠合伪军700余人,分批在淮安集结,乘车向车桥驰援。第一批7辆汽车载着240多名日军,进至周庄、芦家滩新四军预设的伏击阵地。一纵队战士突然猛烈开火,迫敌进入预设的地雷阵,当即炸死炸伤敌60余人。看到日军被炸得鬼哭狼嚎,伤亡惨重,指战员们兴奋异常。这次作战地雷发挥了很大威力。

第二批、第三批增援日军各约百余人跟着于下午4时、5时30分分别进入韩庄与第一批残敌会合,当晚向新四军阻击阵地进犯。一纵队战士从敌侧背奋勇出击,与敌白刃格斗,刺死敌60余人。日军华北派遣军第六十五师团第七十二旅团大队长三泽大佐被击毙。敌人伤亡惨重,便向韩庄东北突围,在芦苇荡边被一纵队切成三段,大部就歼。6日,日军又陆续增兵。7日,车桥地区少数残敌在援军接应下狼狈逃窜,战役胜利结束。

车桥战役我军共歼三泽大佐以下日军460余人(生俘山本一三中尉以下24人),歼伪军500余人(生俘168人),摧毁碉堡50余座,缴获九二式步兵炮1门及大批武器弹药。我军乘胜扩大战果,至13日,共收复曹甸、泾口、塔儿头、周庄等敌伪据点12处,使淮安、宝应以东纵横50余公里的地区全部解放。

四、车桥战役的意义

车桥战役取得了攻坚与打援的双重胜利,发起战役的意图一一得到实现:(一)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战略区的联系,淮安地区纵横百里的广阔地区被打开。一个月之后,苏中党、政、军领导机关便移驻到这里。一师部队整风运动全面展开,全苏中有3000多名干部参加了不同形式的学习。主力部队也在这里得以整训,为下一个战略行动顺利开展,为将苏中建设成为党中央要求的“汉高祖的关中”,拓展了空间,增强了物质基础。(二)车桥战役创造了多项第一:(1)打响了华中地区抗战局部战略反攻的第一枪,在华中抗战史上是我军对日作战毙伤日军人数第一;(2)抗战以来至1944年,我军在一次战役中生俘日军人数第一;(3)战效比在华中及全国抗战的战役中名列第一。(三)车桥战役后,敌伪悲观情绪弥漫,驻东台日军12人集体上吊自杀,驻平桥镇伪军营长带100多人反正。敌收缩据点采取守势,而苏中新四军则展开了局部战略反攻,在一、二、三、四分区不断出击,屡歼敌军。在车桥之役中被俘的日军中尉山本一三说:“这大概是你们新四军抗日以来在江苏省和日军作战最大的一次胜利吧,俘虏我们那么许多人是没有过的吧?”“你们在坟地上埋设地雷的预谋,加上坟地周围设置的战壕,适时地掀开伪装,突然的出现,这是你们战术胜利的绝妙计策吧?”说到这里,山本一三目光不由得透出了敬畏的神色,突然收紧下巴:“你们的粟裕埃拉伊!埃拉伊(日语‘了不起’)!”

战役结束后,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车桥大捷”消息,赞扬苏北新四军“以雄厚兵力”打了一个“大歼灭战”。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祝贺胜利。同时,八路军总部公布,车桥战役在抗战史上,是截至1944年我军在一次战役中俘日军最多的一次。连日本东京的日军本部也承认:“车桥战役标志着新四军反攻的开始,日军从此向下坡滑行。 车桥战役后,粟裕、叶飞作为抗日名将,闻名遐迩。

车桥战役以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战役形态,采用“掏心”战术,集中优势兵力,采取机动突击、单刀直入、分别包围、各个击破、秘密接近、迅速猛扑等战术手段,偷袭与强攻、进攻与阻击、分途开进与协同攻击、步兵单独作战和步炮联合作战、主战场与牵制战场、主力与人民武装等多种作战方式以及周密细致、机智果敢的组织指挥而成为辉煌战例,彪炳史册。战役也充分闪耀着“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不打无准备之仗和无把握之仗”、“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光辉。当车桥战役捷报传到延安毛泽东的窑洞时,毛主席非常高兴,当场说了句极有预言性的话:“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历史事实最终验证了这一预言。

战争是培养优秀将帅的沃土。人民战争是产生我军杰出军事家、战略家的摇篮。车桥战役在粟裕的军事生涯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粟裕在参加南昌起义后,一直在战争第一线,六次负重伤不下火线,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火中磨练成长。他是井冈山大学毛泽东、朱德老师的好学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实践者和重要发展者。粟裕在前期也有过任红64师长在第一次反围剿中先擒张辉瓒、后打谭道源的显赫战功和辅佐陈毅任前线指挥获得“黄桥战役”胜利的光辉战例。但在苏中抗战前中期,粟裕指挥对日作战规模一般都不大,原因是新四军的力量还不足与日军对拼。但到1944年初,全苏中主力部队已达到20个团,计三万多人,并已集中进行过冬季整训,战斗力大大增强。在经过长期运筹、精心准备,并成功地采用“掏心战术”,攻坚与打援并举,既能够长途奔袭、用奇兵一举攻克日伪腹心地区重兵固守的车桥镇,又做到设奇伏、布雷阵,歼灭来援日军大部,还生俘24名鬼子兵。车桥战役不仅具有当时的政治、军事功绩,还生动的丰富了我军进攻战、攻坚战、歼灭战、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军事理论,也实现了粟裕自长征开始由红七军团参谋长参与组织并领导北上抗日先遣支队以后,长期以劣势兵力与敌重兵集团周旋,到能够牢牢把握战争主导权,以高超的战略洞察力、战略运筹能力和最具创新的战术手段,集中优势兵力屡胜敌军,完成了蛟化为龙的华丽转变。

粟裕在车桥战役崭露出天才军事家的光芒后,又不断地策划和指挥了具有伟大气魄的“苏中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其后是更大规模的“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占领南京、解放上海、挥师闽浙。整个解放战争期间,粟裕的战争指挥艺术发展到了光辉的顶峰。不论是敌人的全面进攻,还是重点进攻,也不论是我军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还是战略决战,华野部队大战恶战最多,伤亡较大,歼敌数列各野战军之首。伴随“歼灭战大师”、“中华战神”粟裕和他英勇的华东野战军的始终是胜利。林彪曾评价粟裕说:“粟裕打的是神仙仗。”毛泽东在建国后接待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也是我们湖南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刘伯承评价:“粟裕同志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