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词藻,也不在于如何的押韵上口,而在于它的传情言志,在于它引发大众的共鸣,而后相互传颂,或怡悦心胸,或叹伤涕零。总之吧,经典的诗歌往往不会偏离上述之特征。
在唐朝诗歌万花丛中,有这么一朵看似朴实幽淡,却在特定场景下发挥了惊叹世人的作用,爱的私愁,锁的宫怨,竟在后宫才人凄凄惨惨的演绎过程中,触动了皇帝爱怜妃子的痛根,以致于皇帝驾崩而去。
这位皇帝就是大唐“会昌中兴”的缔造者唐武宗李炎。此时,他因迷恋道教炼丹之学,中毒而病入膏肓。他的爱宠孟才人,因有感于武宗让其殉情之意,为奄奄一息的武宗唱了一曲《何满子》,仅唱到一半,武宗竟气绝肠断而死。
这首《何满子》堪称是唐诗里最为著名的断肠之作,“何满子”从此也成为哀伤的代名词。
这首《何满子》究竟是怎么样的一首诗呢?有这么大的情感杀伤力!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其实不然,这首诗才短短的二十个字,他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张祜(读hù,字义是福的意思)。
张祜此人,不熟悉唐朝诗歌历史的人,恐怕很少知晓,但他的诗歌价值和后世贡献是比较大的,虽不及李杜,却也特色各异。
说起“何满子”的来历,还得提提诗人白居易。虽然白居易对张祜不怎么欣赏,就连杜牧也张祜的遭遇愤愤不平。当然这是为了官名利禄的事,与本文的主题无关,暂且不提。
话归正题,白居易曾经有《何满子》诗:“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弄时曲始成。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白居易在本诗的自注说:“何满子,开元中沧州歌者,临弄进此曲以赎死,竟不得免。”
据史料记载,何满子是唐玄宗时著名歌手,据说她因故得罪了皇帝,被推出就刑。就刑前她张口高歌,曲调悲愤,使“苍天白日黯然失色”。
有了这个经典的故事源头,在当时唐朝主要是诗歌传播的媒体领域,诗人们当然会纷纷一试身手,抓住热点、痛点,来一番大作特作。
白居易的《长恨歌》也是在同朋友外出游玩的时候,闻听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之后,有感而发写下来洋洋洒洒的长篇叙事诗。
而这位张祜呢,恰恰相反,用了二十个字,就写成了绝唱经典。其中有什么道道呢?我们继续来赏析一下他的《何满子》。
首句“故国三千里”,是从空间着眼,写离家之远;次句“深宫二十年”,是从时间下笔,写入宫之久。
这两句诗,不仅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以距离的遥远、时间的久长来表明诗中这位女性在宫中的千愁万恨。古代皇帝选秀入宫的女子,要想得到宠幸进而升嫔升妃,比现在买彩票中奖的概率都低,绝大多数都是孤老终生,又何况家乡又在三千里之外,岁月已有二十年之长。诗人设身处地从女性的角度来直抒胸臆,这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其命运的悲惨,更会引起读者的同情。
后两句以一声悲歌、双泪齐落的事实,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诗中人埋藏极深、蓄积已久的怨情。
其实,这后两句诗也是诗人从女性的角度在控诉,不掺杂任何的外在因素,她的苦、她的恨一股脑儿摆在读者面前。直面人心,这也是诗歌的魅力所在,更能收到打动读者的艺术效果。
然而,这种怨、这种恨不是因为失宠,恰恰是在“君前”、在诗中人的歌舞受到皇帝赏识的时候迸发出来的。因此,结合前两句诉说离家久远的实际看,诗人所表述的不单单是表层的宫中孤寂,而是对失去了幸福和自由的哭诉和抗议。
有了这种理解基础,我们可以想象病榻中的唐武宗,在听闻孟才人的凄唱之后,为何气断身亡了!
后来,张祜也写有《孟才人叹》一诗:“偶因歌态咏娇嚬,传唱宫中十二春。却为一声何满子,下泉须吊旧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