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百科

百姓一词的由来? “百姓”一词原指贵族

713人浏览   2023-12-31 19:37:09

常听有人说:“我只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而已。”其实,在我国古代,“百姓”一词并不指芸芸众生的庶民,而是指有钱有势的“贵族”。

追根溯源,“百姓”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书中载云:“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在这里,“百姓”与“黎民”对称,而不是二者等同。所以,古代学士注疏日:“百姓,百姓,言化九族,而平和章明。”有位名叫郑玄的学者注释得更清楚,他说:“百姓,谓百官族姓;万邦,谓天下众民。……百姓者,群臣之弟子是也。”

盘庚迁殷以后的商朝,达到了奴隶制的兴盛时期。在商朝这个最大的奴隶主之下,辖有诸侯、多生(姓)、多子、百僚、庶尹这些大小奴隶主。商朝的奴隶主,同时也是贵族,这些贵族又总称“百姓”。因为那时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姓氏,而奴隶则没有姓。

另据司马文公的《史记·夏本纪》中,也提到“禹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敷士”。据此可知,在我国上古时期,“百姓”一词实是指那些地位仅仅次于诸侯的“贵族”。他们能够接受封地辖民,实际是统治者的嫡系势力。

对于“百姓”一词解释得最为清楚明了的是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他在《癸己类稽》一书中,直截了当地阐明了“百姓”一词的真正含义,其云:“百姓,专以仕宦言之。”

由此可见,“百姓”一词最早并非是指芸芸众生的普通庶民。只是到了战国时期以后,伴随着封建制彻底取代了奴隶制,“百姓”一词才逐渐演变为平民的通称。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