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名字和东胜城区的历史演变:
“东胜”之名由“胜州”而来。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在今准格十二连城设置胜州。“胜”含“决胜”、“取胜”之义。辽神冊元年(公元916年)辽军攻入胜州后,将胜州居民全部迁往黄河东岸,在今托克托县大皇城设东胜州。“东胜”表示在原胜州之东的意思。现市境在元、明两代曾是东胜州东胜卫辖地,后以清末设厅时以东胜为厅名,改县后仍沿 用 此名,城市建成后也定名东胜,一直沿用至今。
东胜区境大部分原属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和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扎萨克旗)的牧地。清同治年间,陕西、山西等地的汉民商人(边客)进入塞外,并开荒种地,和蒙古族牧民建立了经济往来关系。清光绪年间,进入塞外的汉人越来越多,并定居在这里,开荒面积逐渐扩大,牧场日渐缩小,蒙古族牧民除少数弃牧从农外,大部分迁到鄂托克旗、杭锦旗等地逐水草游牧而居。为管理汉人事务,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设立东胜厅,为山西归绥道管辖的口外12厅之一,其管辖范围为伊克昭盟中南部垦区。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置东胜县,隶属绥远特别行攻区,县府远设在包头文曲巷,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撤特别行政区设立绥远省。东胜县归绥远省所辖,县府由包头迁到陶油房(当时属东胜县东区,今属伊金霍洛旗),民国20年(公元1931年),县府由陶油房搬到羊场壕小土城内(现市区北部)。
东胜城于民国19年(公元1930年)筹建,民国20年(公元1931年)建成,面积为0·25平方公里,土筑城墙。其范围:南门在原市文化馆楼及供电营业所之间,城门洞用砖 砌而成,建有城门楼,为岗哨所用,城门宽约6米,装有双扇大门;北门在原盟粮油公司楼及盟民族宗放事务处之间,建筑形式与南门相同;东城墙在今准格尔北路西侧,西城墙在今杭锦北 路东侧。抗日战爭时期开了东西便门。城内驻有县政府和司法公所、警察局,均为砖木结构平房,地址在原盟行署楼与盟公安处楼之间。除此而外,城内还有一个剃头铺和三户民房,共居住50人左右。
民国29年(公元1940年,绥运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东胜县直署专署管辖。1949年绥远“9-19”起义,全县和平解放。1950年3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并归绥远省伊克昭盟自治区领行。1951年成为盟府所在地。1953年蒙绥合并后,为内蒙古自治区伊克召盟属县。1983年10月撤县设县级市。2001年撤县级市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1986年的东胜市政府
东胜建县初期,辖境包括现市大部分地区和郡王,扎萨克、鄂托克等旗汉民居住集中的地区,为互不相连的几块地带,共分为东区、南区、西区、北区和五区(四、五、六台站区)5个区。民国29年(公元1940年),将方位区名改为一、二、三、四、五区,区下设28个乡。民国33年(公元1944年)废区设16个乡。民国34年(公元1945年)归并为10个乡。
1985年东胜城区鸟瞰图
1949年,将所辖零散地带全部划归所在各旗。1950年后,全县划为4个区,区下设18个行政村,城内设街公所。1953年将18个行政村改为18个乡,街公所改为镇。1954年将四区(今伊金霍洛旗塔并庙一带)全境划归扎萨克旗,并将达拉特旗的白家梁乡划归东胜县。1956年又将达拉特旗的添尔漫梁乡、哑麻凹乡和郡王旗的山炭庙乡划归东胜县,全县分3个区,设12个乡,1个镇。1958年撤销区乡,设立5个人民公社,1个镇。后几经分合,变为10个公社,1个镇。1983年体制改革时,将10个公社改为10个乡。1984年撤销城关镇,市区设4个街道办事处(乡级)。2001年划为鄂尔多斯东胜区。
1985年
从建城(1931年)到现在,经过90多年的发展。东胜已成为鄂尔多斯高原上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街景
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