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蒙古国会回到中国吗?我们会接受吗?两国人民会有什么变化?

100人浏览   2024-07-13 18:45:38

最近在美版关于蒙古想回归中国的问题引起了热议,有网友大胆猜测,这次蒙古国总统访华,是不是外蒙想回归中国了?假如外蒙回归,中国会怎么样呢?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当年外蒙独立的原因。

清朝末年,由于清王朝的腐朽没落,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诸国列强中尤以沙俄最为贪婪,在侵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共计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后,又将魔掌伸向了中国的外蒙古地区。

20世纪初,清政府外忧内患,风雨飘摇,沙俄趁机利用外蒙上层王公僧侣对清政府的不满和抵触情绪,策划扶持哲布尊丹巴集团试图将外蒙“独立”出去。

1911年,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清朝灭亡,而中华民国又刚刚成立,国内局势尚不平稳。沙俄乘机制造外蒙古独立,蒙古的反动王公于1911年10月18日,公然宣布“独立”,并于12月1日发表“独立宣告”,宣布成立“大蒙古国”,以活佛哲布尊丹巴为“皇帝”。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沙俄灭亡,外蒙上层失去依靠,1919年外蒙古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1924年,外蒙分裂分子乔巴山在苏联的支持下,又成立了所谓的“蒙古人民共和国”,然而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从不予以承认。

1945年,德国法西斯投降后,苏、美、英三国召开了《雅尔塔会议》。斯大林在会议上提出,要将中国外蒙古独立,作为出兵中国东北、消灭日本法西斯的条件。

蒋介石迫于美、英的压力,在斯大林承诺只承认国民党政府,不给中国共产党一枪一弹的前提下,于1945年8月14日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宣布放弃外蒙古的主权,从此外蒙古从祖国怀抱中彻底分离出去。

那么现今蒙古的状况又如何呢?

整个蒙古国就只有一条高速公路,还是中国帮他们修的。在苏联解体后,外蒙马上就想抱西方的大腿,他们果断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向西方国家以及日韩示好,但是这些国家都没有对蒙古国提供多少帮助。

蒙古国的工业并不发达,如今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矿物产业和畜牧业,但他们的矿物储备非常大,整个蒙古国的矿产资源高达80多种,其中堪比黄金的稀土资源的储量是全球第二,仅次于我国,但关键是他们没有足够专业的技术,只能和外企合作,把大部分的利润分给外企。

同时他们的畜牧业发展的也不顺利,由于牧民们毫无节制的放牧,导致大量的草原荒漠化,荒漠面积已打国土面积的70%。

另外整个蒙古国都被债务危机困扰。首先,他们的银行由于私人化的原因,贷款的利息非常高,很多国民都背负了巨额的欠债,而他们的国家也同样欠了大量的外债,因为他们国内的工业水平较低,很多东西都无法自主生产,大部分生活用品都只能依赖进口,但是他们能出口的东西却不多,无法赚到足够多的外汇,导致他们只能不断的向外借款。现在他们的债务高达300亿美元。

那么如果外蒙回归,会对我国产生什么影响?

显而易见的是我国领土将多出15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会立马超越加拿大,成为全球第二。

旅游资源也会一下子充盈起来。

一直以来,蒙古的地理位置极具战略优势,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面,它都处于核心要塞。一旦发生战争,它不仅可以保护我国首都,还能进可攻,退可守。

除此之外,外蒙古啥都没有,就是矿多,它可以说是一个伪装成矿产的国家。石油储量排世界第33,铜矿储量亚洲第一,全世界第四名;磷矿石储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五;银矿石亚洲第二,世界第四;最重要的是,外蒙的稀土储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我国,一旦与我国合并,那我国将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稀土,一旦出现全球格局变动,稀土就会成为战略资源,届时我国能成功截断对方军备的供应。

此外,蒙古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有发达的畜牧业。


但蒙古在国际上毕竟是拥有完全主权的国家,甚至是加入了联合国的国家。所以对于蒙古国能否回归我国这个问题并不简单。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蒙古国回归我国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或历史问题。

我们还需要思考回归对两国人民的意义和影响。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看,回归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和合作。两国的文化和血缘联系将进一步加强,这对于两国人民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然而,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回归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两国之间的行政体系、法律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都有着巨大的差异,融合这些差异需要时间和巨大的努力。

同时蒙古国虽然穷,但毕竟是一个独立国家,已经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地位和认可。如果我们真的考虑回归的可能性,我们必须谨慎处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并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否则,无论我们本国是否接受回归,这个问题都将成为一个令人头痛的政治和外交难题。

总的来说,蒙古国回归我国的问题虽然引人思考,但必须理性看待。我们需要尊重蒙古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权利,同时也需要对回归对两国人民带来的变化进行深思熟虑。只有通过充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准备,才有可能实现两国人民友好交流与合作的美好愿景。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