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一文带你读懂中国地质简史

687人浏览   2024-06-08 08:47:17

中国地质学非我国自有,而是在传播和引入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西学东渐”的结果。

欧美等西方国家在19世纪中叶便建立并完善了近代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而中国的地质事业从引进、消化、吸收和本土化,最后建立中国地质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完成学科建制,历经了长达三个半世纪艰辛曲折并充满坎坷的历史进程。

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作为地质行业的一份子,今天就为大家讲述这段曲折的历史进程,让大家了解中国地质的发展史。

一、地质、地质学、地质人

地质泛指地球的性质和特征,具体来讲就是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发展演化历史等。

地质学是是一门探讨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学,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发展演化等内容,它是古老的五大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之一。

地质人是从事地质学及其衍生学科研究或相关工作的人群。

二、古人有地质吗?

答案是有的,人类做为地球上的一种高级生物,是地球生命演化的终极成就。人类演化本身就是地质学研究的范畴。同时,自人类出现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对地球的探索、发现以及资源利用。
1、古藉中的地质

在我国,“地质”一词最早见于三国时魏国王弼的《周易注·坤》,但当时属于哲学概念。

中国早期地学典籍记载了许多岩石和矿物知识。《山海经》将矿物分为金、玉、石、土4类。《禹贡》记述了多种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管子·地数》篇中的“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论述了金属矿产的共生关系。

唐代颜真卿,宋代沈括都把山崖中的螺蚌壳视为沧海桑田变化的见证。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蛇蜃”、“石笋”、“螺蚌壳”等动、植物化石作了较为正确的解释。宋代朱熹明确指出,岩石“即旧日之土”,化石螺蚌壳“即水中之物”,他认为由于地壳变动“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对地层和化石形成给予了科学的解释。

《山海经》从某个角度也是一本地质典籍

2、李冰,盐业开发的先驱
人们似乎只知道的李冰治水之功,却往往忽略了他的另一个巨大贡献——穿广都盐井。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李冰在治水过程中偶然发现盐泉,但采用开凿水井的办法,开凿了我国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

古代凿井图

3、徐霞客,最早的岩溶“专家”

古代的图经志籍,大多牵强附会,道听途说,缺乏实地勘测的依据。在中国首开实地考察先河的是明代的徐霞客。他十分重视山脉、江河源流、岩溶地貌、地下热能的考察研究。他的最大的成就是对喀斯特地貌的描述和研究,详细考察了中国西南广大岩溶地区的100多个岩溶洞穴,并对钟乳石、石笋等成因做了较为科学的解释。

徐霞客对喀斯特地貌的描述和研究,要比欧洲人早二三百年。

徐霞客旅行线路图

三、地学传入中国

欧美等西方国家在19世纪中叶建立并完善了近代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完成了学科体制化建设,比中国至少早一个世纪。从16世纪后半叶的“西学东渐”,西方近代地学传入中国进行第一次启蒙。从引进、消化、吸收和本土化,最后建立中国地质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完成学科建制,中国地质事业历经了长达三个半世纪艰辛曲折并充满坎坷的历史进程。

1、利玛窦,中国第一张世界地图的作者

明万历十年(1582年),意大利利玛窦来中国传教,“西学东渐”由此肇始。他在传播福音、发展教徒的同时,也传播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584年,他在肇庆绘制第一张中文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图》,随后的二十几年间,他又先后绘制出《山海舆地全图》和《坤舆万国全图》等8种中文世界地图,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新地球观”,西方近代地学在中国启蒙。


2、中国人第一次认识世界

1623年,传教士艾儒略编译最早的中文版世界地理专著《职方外纪》,把世界分为亚细亚(亚洲)、欧罗巴(欧洲)、利未亚(非洲)、亚墨利亚(美洲)、墨瓦拉尼亚(大洋洲)五洲,北舆(北极)、南舆(南极)两极和大西洋、大东洋(太平洋)、小西洋(印度洋)和冰海(北冰洋)四洋,进一步加深了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利玛窦、艾儒略等不仅向中国传播了地圆说、五大洲、水晶球宇宙、五大气候带、海陆分布、经纬度及测量方法、地图投影与绘制等地学知识,宣传了注重实证、重视逻辑推理的西方科学思维和方法,而且对中国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和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使中国少数开明士大夫首次感悟到,原来中国并非“世界的中心”,甚至不是亚洲的中心,而仅仅是世界的一隅;原来除了中国以外,地球上还有许多更发达、文明的国家。

3、“地质”首现

乾隆死后,清政府颁布禁教令,驱逐教士,关闭了西学进入中国传播的大门。现代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的。1840年以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西方国家开始派人调查中国地质矿产。同时,当时有识之士开始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翻译地学书籍。

1853~1854年墨海书馆印制慕维廉编译的第一部中文版西方地理学百科全书《地理全志》,书中首次使用中文“地质”一词。《地理全志》首卷“地质论”中,讲述了矿物、岩石、地层、古生物以及矿产等,特别是地层讲述最为详细,结合不同时代地层勾画了地球演变轮廓,还附有一张地层柱状图和地质年代表。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通过读物直接阅读到“地质”的概念。

4、地质书籍成为畅销书

受传教士及西学的影响,自洋务运动起,中国人自己开始创办译书机构,翻译、编辑出版西方地学书籍或教科书。1872-1873年,玛高温口译,华蘅芳笔述,译印了美国矿物学家丹那的矿物学经典著作《金石识别》,首次把西方矿物晶体理论与测试方法介绍到中国。紧接着,他们又根据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的世界名著《地质学纲要》翻译出版了《地学浅释》,最早把地质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全面系统地引进中国。《地学浅释》和《金石识别》是当时青年人的必读之书,国内开设的矿务等专业的新式学堂都用这两本书作教材,在我国近代地质发展史上产生了广博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地质学是在传播和引入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西学东渐”的结果。

19世纪后期,中国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地质科学落后的状况,主动派遣留学生赴西方学习先进技术。20世纪初,中国的地质科学与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创造了许多中国地质史上的第一次。
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作为地质行业的一份子,今天为大家讲述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中国地质发展史,让大家了解中国地质史上的第一次。

四、留洋学生

仅仅靠翻译外国书籍这种单向而有限的交流和传播方式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地质科学落后的状况。19世纪后期,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开发矿业的需要,清政府主动选派留学生赴国外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师夷长技”。1872~1875年,清廷派遣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选派的官费留学生。邝荣光、吴仰曾、邝炳光、陈荣贵、梁普照等15人学习矿务。回国后他们从事矿冶工作,9人成为中国第一批地质矿冶工程师,其中邝荣光最具代表性。

1936年留美学生最后一次合影

邝荣光是第一批留美幼童之一,在美国的中学毕业后进入法拉叶学院学习地矿。1910年,他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在《地学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我国第一幅区域地质图《直隶地质图》,随后他又发表了《直隶矿产图》和《直隶石层古迹(化石)图》。这些图虽然简单粗糙,但却是中国人通过野外调查的实际资料独立完成的第一套地质图件。图例说明中,邝荣光用了甘布连(寒武)纪、炭精(石炭)纪、朱利士(侏罗)纪等西方地质术语,表明他已经具备现代地质学思想,并能把这种理论移植到中国地质学中。

直隶地质图

从1877年开始,清政府又从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选拔81名优秀学生留学英、法、德等国家学习。第一批中的池贞铨、罗臻禄、林庆升、张金生、林日章等5人进入巴黎矿务学堂学习矿务。1880年回国后,他们对湖南、湖北、江西、贵州、陕西、四川、山西、陕西等省区的煤、铁、铜、铅、金矿等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矿源普查,成为早期地矿专家,推动了近代中国地矿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五、最早的地质活动

1、早期编译的地质地理书籍

西学的大量输入唤醒了中国的开明士大夫,他们逐步认识到地理地质科学在抵御外辱、富国强民中的作用,开始主动收辑、翻译外文资料,以备参考。我国翻译、编译和引进西方地质书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其中,《新撰地文学》和《最新地质学教科书》在我国地质学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2、中国地学会与《地学杂志》

为“通过地学知识的传播,使民众认识世界、认识中国,以求达到强国富民、振兴中华”,1909年9月,张相文等在天津组织发起创办中国最早的自然科学的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1912年迁北京),张氏当选为会长。一大批非地学领域的科学家和社会名流,甚至部分在华的外籍地质学家纷纷加入。学会建立后,很快成为中国地理地质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活动中心。

为推动中国地学研究和发展,1910年,张相文等组织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地学刊物《地学杂志》。至1937年停刊时,《地学杂志》共出版181期,刊登文章1520余篇,各种地质图、矿产图、地形图等140余幅。其中论述地球知识、地质学基础理论、地质学学科发展以及地质调查报告等地质文章120余篇。
《地学杂志》是清末民初时期唯一的地学刊物,创刊之后很快成为我国地理学界、地质学界及其他学者发表成果和讨论问题的重要论坛和阵地。

中国地学会和《地学杂志》对中国近代地理地质学的传播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早期撰写的地质文献

中国人撰写的第一篇地质文章是由化学家虞和钦完成的。1903年春,他在《科学世界》杂志上发表《中国地质之构造》一文,翻译介绍了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格架、地形地貌、地层分布与构造的关系、三大地质构造运动等,并附有地史系统简表和中国地质构造略图。该文是20世纪初研究中国地质构造的一篇重要论著。

很多人知道鲁迅学医,但很少有人知道鲁迅的第一专业是采矿。1899年,17岁的鲁迅由南京水师学堂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习开矿。1902年矿路学堂毕业后,方才赴日本留学。鲁迅发表的第一篇作品不是文学作品,而是地质论文。1903年,他编写的《中国地质略论》刊于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月刊。1906年,他与顾琅合编《中国矿产志》在上海出版。

鲁迅的《中国地质略论》和《中国矿产志》虽不能算严格意义的地质研究成果,但却是国内最早运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论述我国地质矿产的著作

中国地质学是在传播和引入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西学东渐”的结果。

鸦片战争后,国门打开,各国地质学家蜂拥而至,其中庞培莱、李希霍芬和奥勃鲁契夫对我国地质事业发展影响较大。进入20世纪后,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学成归国,中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地质学家,他们为中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作为地质行业的一份子,今天为大家讲述这些著名的地质学家,让大家了解他们为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


六、三个外国人在中国的地质事业
鸦片战争后,国门打开,各国地质学家蜂拥而至,其中以美国人庞培莱、德国人李希霍芬和俄国人奥勃鲁契夫三人的影响最大。

1、庞培莱

庞培莱是鸦片战争后到民国成立前最早来华野外调查的外国地质学家。1863~1865年,他4次进入中国,先后调查了三峡东段、北京西山、张家口等地的地质与煤矿,这些工作在中国都是开创性的。1866年,他出版《1862—1865年在中国、蒙古和日本的地质研究》,论述了中国的地质构造,编绘出可能是显示中国地质构造的第一张图件,将东亚和中国大陆东部的山脉多为北东走向的构造线命名为“震旦体系”,这是近代地质史上第一次奠定并命名的中国大陆东部的构造线走向。

2李希霍芬

李希霍芬是我国近代史上首先运用现代地质学的观点和方法,调查研究中国地质的外国地质学家,对中国近代地质学产生了深远而广博的影响。1868~1872年,李希霍芬考察了我国18个行省中的13个省区的自然地理、地质矿产以及人文地理、社会和经济结构等,其“踏查之普遍,著述之精深博大”,远非国人所及。

回德后,他相继出版了5卷里程碑式的宏著巨作《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附地图集两卷),所建立的“五台系”和“震旦系”等地层系统和对矿物、岩石、构造以及地理、地貌的考察研究成果等,都为中国地质学、地理学做出奠基性贡献。他提出的把地理地貌与地质构造相结合,把黄土与岩石圈、土壤圈、大气圈相联系的“地球系统科学”思想和观念,以及野外考察、收集数据和制图等近代地学研究新方法,对近代中国近代地质地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此外,李希霍芬还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

李希霍芬与他的《中国》

3、奥勃鲁契夫

奥勃鲁契夫于1892年至1909年曾几度率队来华考察,足迹遍及西北、东北和华北。1900和1901年,他出版两卷集的《中亚、华北与南山》,提出“祁连山东南之兰州—西宁地带,为祁连山与昆仑山的交接点”等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并命名了6条新山脉。鉴于其对中国地质学所做出的突出贡献,1924年,奥勃鲁契夫被中国地质学会选为名誉会员。后来,他又撰写了《边境准噶尔地质》一书,详细记述了准噶尔盆地周边地区的岩石、构造及矿产,指导编制了《1:50万新疆北部及苏联邻区地质图及说明书》和《1:150万新疆地质图及说明书》。

客观上,外国学者的调查和考察为中国地质学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料,打下了坚实基础。

七、我国自办的地质教育
洋务运动开始后,为满足兴办实业、开发矿山的需要,清政府积极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学习西艺,培养洋务人才。到20世纪初,这种洋务学堂就达30所。1889年创建了广东水陆师学堂的矿务学堂,后来又创办了湖北矿务局的矿务学堂和江南陆师学堂的南京矿务铁路学堂等,教授地质矿物知识,并安排部分野外实习。

1895年10月,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新式教育大学——北洋西学学堂在天津创立,翌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设有矿务学门等,课程包括金石学、地学、矿苗测量以及矿物实验等,预科设地舆学。学堂培养了王宠佑等我国第一批矿冶工程学家。


八、一代宗师

进入20世纪之后,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地质学家。1911年,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丁文江,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动物学、地质学双学士学位后回国。同年夏天,另一位中国地质学创始人章鸿钊由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毕业,并获理学学士学位归国。1913年初,我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翁文灏由比利时鲁汶大学毕业回国。3人的归来使得中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地质学家。他们所作出的贡献都使得中国地质学有了明显的进步。

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自左到右)

1、章鸿钊

章鸿钊,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地质科学史专家,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

他创办了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地质讲习班),为我国培育了第一批地质学家,其中许多人成为我国早期地质工作的主力。他从近代地质科学角度研究了中国古籍中有关古生物、矿物、岩石和地质矿产等方面的知识,撰写《三灵解》、《石雅》、《古矿录》等著作,开我国地质科学史研究之先河,具有广泛影响。参与筹建中国地质学会,并任首届会长,为我国地质界一代宗师。

左:章鸿钊

右:《石雅》著作

2、丁文江

丁文江,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独立评论》的创办人之一。

丁文江一生中曾多次成年累月地在野外奔波劳碌,搜罗第一手材料,从而著书立说。他早年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时,就力倡“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山路”之准则。他为中国地质学者树立了实地调查采集的工作典范。


3、翁文灏

翁文灏,清末留学比利时,专攻地质学,获理学博士学位,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中国早期的最著名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学教育、矿产开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杰出贡献。

他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学者、第一份《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者之一、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床形成理论的首创者、开发中国第一个油田的组织领导者。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