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细颗粒物或可入肺颗粒物,虽然它的直径不到头发丝的1/20,但却可能成为引发肺癌的“夺命杀手”。
PM2.5 的危害是多重的
它不但会形成灰霾,降低能见度,还会威胁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并通过远距离输送,造成区域性或全球性环境问题,甚至影响气候变化。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潘小川强调,相比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5更容易长时间悬浮在空中,由于它粒径小,吸入几率变得更大,它可抵达肺的深部,深入下呼吸道,甚至穿透肺泡膜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伤害。
研究表明,PM2.5可影响人体的呼吸、心血管、免疫、生育、神经和遗传系统等,PM10可进入人的鼻腔及气管,而 PM2.5除了能进入肺部,还能进入肺泡甚至血液。引起肺部和全身炎症,增加动脉硬化、血脂升高的风险,导致心律不齐,血压升高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科学专家唐孝炎说,由于PM2.5的组分复杂,含硫酸盐、硝酸盐、金属、黑碳、有机碳和矿物质等,毒理学研究表明这些组分的毒性机制和效应均有很大差异,PM2.5致病的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很多影响和机制尚不清楚。
国际研究发现,每年由于大气污染而早亡的人数约80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颗粒物污染。如果PM2.5浓度能降低10 微克/立方米,由肺病导致早亡的人数将减少6%,肺癌人数将减少8%。
颗粒物吸附的化学物质危害最大
调研结果显示,如果PM2.5超标后,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要增加6%到7%,高血压病的急诊要增加5%。
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解释,实际上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本质上讲是颗粒物表面吸附的各种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比如吸附了致癌物就有致癌效应,吸附了二噁英就有生殖危害,要是吸附了重金属就有重金属的危害,关键是要看吸附了什么东西。
“PM2.5对人体的伤害是一个长期过程,它的影响不是一两天或几个月就可以表现出来的。吸入者可能在连续吸入十几、二十年后才会发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臻教授透露,PM2.5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最直接。每到冬季灰霾天,医院呼吸科门诊的就诊量就会明显增加。相反,一场大雪过后,医院里不仅感冒患者减少,许多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病情也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这是因为下雪会过滤可吸入颗粒,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所以大家通常都会觉得雪后的空气尤其清新。
另外,附着了重金属和多种致病菌的有害颗粒进入人体后,可以通过人体的循环系统渗入血液,对包括心脏、血管在内的器官造成损害。
或成为慢阻肺上升的重要原因
研究发现,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也即PM2.5),能够直接进入肺泡并被巨噬细胞吞噬,可以永远停留在肺泡里,不是单纯对呼吸系统,对心血管、对神经系统等都会有影响。研究发现,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
越是细小的粉尘颗粒越难以预防。“这种颗粒不能通过打喷嚏、咳嗽、吐痰等方式排出,只能沉积在肺部,经年累月,就像一颗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时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王臻说,细的粉尘颗粒可以直接吸入气管、支气管、肺部,引起炎症反应。
从全世界来看,慢性阻塞性肺气病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该病症的急性发作除了病毒、细菌的感染外,空气寒冷和大量粉尘颗粒的吸入都是重要原因。
对心血管、神经系统有影响
研究发现,PM2.5吸入人体后,一部分会携带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对血管尤其是最内层的血管内膜层造成损伤。血管壁的损伤是心脑血管病的开始,由此会产生血管内膜增厚、血管狭窄等一系列高血压症状。
德国研究人员调查了德国两个城市的3399位居民,结果发现:居住在交通要道150米之内的居民与远离交通要道的居民相比,冠心病的发生率增加了1.85倍,原因是临近街道的居民吸入了更多的PM2.5。
人体吸入污染的空气后,超细的颗粒会直接进入血液,附着在超细颗粒上的有毒有害物质会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导致内膜壁发生炎症反应,久而久之出现斑块以及增厚现象,从而使血管内膜加厚,发生狭窄,加大引发血栓的可能。
“另外,除了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系统外,PM2.5还会影响到人体内分泌系统。”王臻解释说,长时间的灰霾缭绕、缺乏太阳光照射,人体中的松果体会分泌出较多的松果体素,而甲状腺素、肾上腺素浓度相对降低。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是唤起细胞工作的激素,一旦减少,细胞就会“偷懒”,变得极不活跃,人就会显得没精打采。因而,人也因此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影响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