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狭义上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工具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工具持有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传统观点下的风险,更多被理解为只有违约实际发生时才会产生,因而又被称为违约风险。
广义的信用风险,不仅代表损失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还表示因信用质量变化而引起的相关标的价值变化的不确定性。该观点下的信用风险,不再单纯指未履行义务而产生的负面影响,还含有因交易一方或双方信用水平降低而带来的机会成本升高导致的经济损失。
二、信用风险的来源
信用风险的产生与发展是随着信用的产生与发展而运动的。早期的信用风险,主要指未来无法偿付的可能性,是银行签订借贷合同时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现代的信用风险会随着市场信用活动的增多而表现出多种形式。信用风险来源按照信用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七大类:
第一类,信用风险来源于借贷关系,这是一种由贷出方向借出方的现金流,借出方许诺在未来约定的时间内偿还的关系。损失来源主要表现为无法偿还、延期偿还及强制偿还。
第二类,信用风险来源于租赁,出租方将租赁标的的出租给承租方,承租方许诺在未来支付约定现金并偿还标的物的关系。损失来源的表现形式为无法偿还。
第三类,信用风险来源于商品买卖中的应收项目,当销售行为发生后,由买方在特定时间内进行支付的行为,即会计所称的应收账款。损失来源表现为商品(服务)付出后无法付款。
图源:pixabay
第四类,信用风险来源于预付项目,双方实际交易发生在买方支付预付款后,如果卖方无法完成交易,不仅买方损失了预付款,还可能导致相关业务无法开展。损失来源主要表现为无法支付、货物价值损失、延期支付、强制支付。
第五类,信用风险来源于存款,由于企业担心大量现金流存入银行会出现无法兑付的情况,因此在选择金融机构时,则会将资产分散在多家银行存放来避免风险。损失来源的表现形式为无法兑付和延期偿付。
第六类,信用风险来源于未来交易索赔的权利,此权利是基于未来某个特定事件发生后才能实现,例如投保标的损失的赔付。若保险人无法支付赔偿金,则会给被保险人带来相应的信用损失。损失来源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无法偿付、延期偿付、强制偿付。
第七类,信用风险来源于衍生工具,即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产生的信用风险。金融衍产品本身具有的跨期交易和高杠杆的特点会导致一方不愿意或无力偿付,因而就会产生信用损失。损失来源表现为第三方破产。
三、信用风险的分类
信用风险是由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组成的。
系统性风险包括社会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及其他外生风险,其由外部力量影响国家或经济系统中的所有企业和家庭的风险,并且被认为是无法控制的风险。例如,受到突发经济危机时,导致大量公司破产,失业率和股票市场也会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引发信用损失。
非系统性风险也被成为可控风险,其包括有商业风险和财务风险。这类风险只对特定的行业和企业有信用损失,并不会对整个实体经济有所影响,并且这种风险可以通过企业进行多种交易方式得以控制。
四、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01 定义
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对于消费者个人的信用和企业的资信状况进行管理,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有征信和信用评级。信用风险管理是通过信用风险要素的识别、信用风险水平的度量、信用风险点的监控、信用风险的控制、转移等手段来促进企业发展及战略目标的实现。
02 原则
由于个人、企业和政府等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的特性,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都有很大的不同。但信用风险管理在实践中,并不能在初始阶段掌握所需要的整体信息,在未完全确定主体的特殊性质之前,则可以从信用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入手,寻找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向。
① 建立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体制
任何组织或机构都需要设立有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其职责义务在于定期评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战略和重要的信用风险政策。信用风险管理者需要将信用风险战略,开发管理政策和步骤识别、测度、监控及控制信用风险等策略贯彻到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尽可能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体系内容。
② 稳健的授信过程
明确且稳健的授信标准是信用风险控制的基础。授信标准主要包括对授信者或交易对手的充足了解,同时也包括清晰的授信目的、授信机构及对方的支付来源。企业应该在每位个体或交易对手层面建立相应的授信上限,并把相互关联的授信对象进行汇总分析,划分出不同类型的风险暴露。
③ 良好的信用常规管理、测度和监控规程
风险管理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应对所有信用资产进行恰当的常规管理;配备合适的系统监控信用对象的实时状况;决定信用条款和风险预提资金的充足度;开发和使用内部信用风险评级系统来管理信用风险。
此外,信用风险管理需通过信息系统和分析技术,测度企业各种经营活动的信用风险。监控信用风险系统还要能够对未来的经济变化进行预测,判断授信者的信用水平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对决定授信者的条件进行测试调整。
图源:pixabay
④ 确保充分的信用风险控制
信用风险控制,需要建立独立的、实时的评估系统,对信用风险管理流程进行评价。相关风控管理者可随时了解授信过程是否符合信用战略,信用暴露是否符合信用管理上限的限制,从而在及时发现恶化的信用资产,实施危机挽救措施。
⑤ 监督者明确监管职责
监管者要对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估,考察其在信用风险确认、测度、监控和控制方面是否有效地对信用风险进行了管理。从而针对有问题的信用风险战略、程序或授信过程等活动进行评估与调整。
03 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
信用风险管理的本质是为管理风险暴露、违约率、期限及违约后的回收率,其既包含管理风险主体自身所能承受的信用风险,也包含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增加自身的偿债能力。概括来讲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就是减少信用损失,提高风险收益。
实际操作中,信用风险管理在完成必要的数据收集、整理和汇总后,还包含有信用风险要素的识别、信用风险的建模、信用风险的评估、信用风险的控制、制度与组织。
① 信用风险要素的识别
信用风险要素的识别是在技术上实现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只有精准定位到风险产生的根源,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寻找降低或转移风险的办法。具体而言,识别信用风险要素需要紧密结合风险主体的经营活动流程和特征,采用宏观和微观视角结合的方式进行要素分析。
宏观视角下,可以从宏观的经济状态、行业发展状况或地区经济状况等整体大环境的动态,了解信用风险主体所处的环境有多少支撑力,并判断其可能达到的最大财富创造能力。
微观视角下,分解信用风险主体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环境或组织的各个单元,分别考察其内部组成部分的效率,判断其对信用风险主体活动的支持情况。同时,还需要中的分析信用风险主体的财务情况,综合了解资金流动和资产收益等。
② 信用风险建模
信用风险模型是指用公式、图表或文字来刻画、分析信用风险,研究信用风险的手段,需揭示违约率、回收率等信用风险特征变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具体关系。
通常可以从两个视角来分析影响因素的作用,其一是利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各种资产价值的变化是如何导致企业出现违约事件,并根据资产价值动态过程的假设来计算违约率和回收率;其二是利用数学工具来刻画违约事件发生的概率和违约后的回收率,即将信用风险主体的内外部经济变量作为影响信用风险的因素,利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图源:pixabay
③ 信用风险的评估
信用风险评估,是在信用风险要素识别的基础上,并利用所建模型对风险投资的综合状况进行全维度的认识、评价的过程。由于信用风险评估与信用评估是对等的概念,可从信用风险高来判定主体的信用水平低。因此,可以从债务人或债务工具为对象进行信用评估,债务人的信用风险评估着重于评估其偿还债务能力或违约的概率;债务工具的评估则侧重于评价债务的综合信用风险:风险暴露、违约率、回收率等作用的最终结果。
此外,信用风险主体的偿债历史也是信用评估需要重点参考的信息,这不仅能体现债务人的偿债能力,也能反映其债务管理能力和债务偿还的意愿。
技术层面,可以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进行信用风险的评估。定性分析需要符合经济学和企业运营的规律,并进行必要的对比和相对性研究;定量分析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数据收集和使用,其能较为准确的提供一定的数字结果,便于判断和对比出不同债务人或信用工具的风险水平。
④ 信用风险的控制
信用风险控制是管理信用风险的实质操作性、控制性的过程,是处置信用风险的核心步骤。信用风险控制需要管理者根据信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的结果,结合自身能够承受的信用风险上限、风险偏好及经济损失发生的严重程度,选择、实施管理决策和方法,并对该方法实施的效果进行检测,最终通过反馈对原方法进行相应调整。
当潜在暴露的,或当期可控的信用风险出现时:
首先,信用风险主体需要建立个独立、持续的评估体系,即对信用风险管理过程进行实时评估,并将结果及时传递给独立于业务部门的信用复审部门进行整体质量评估,从而通过内部复审和报告系统来管理机构的各类信用组合。
其次,风险管控部门还要确保授信额度和信用风险暴露与谨慎性标准一致,且不超过内部确定的限额。当授信额度超过预定限额的水平后要及时发出管理预警,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分析,根据信用风险偏好来确定是否调整信用上限或转移信用风险。
最后,定期对信用风险管理进行内部审核,从而确保信用活动始终遵照企业信用政策和程序。
如果授信问题即将或已经发生,信用风险主体应及时采取一套补救措施,通过系统性的信用风险复审识别出正在恶化或存在问题的授信。
⑤ 制度与组织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是对信用风险管理在机制和流程上的保障。信用风险制度和组织结构的制定要适合信用风险管理主体的经营特点、战略目标和风险偏好,细节设计方面则要根据主体的业务种类、规模、所承受风险的复杂性而确定。
信用风险制度的设定中包含有:信用风险管理政策的形成、内部制度和组织架构的形成、评估和改善措施。信用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歘战略目标、知道信用风险管理实践活动,涉及投融资政策、信用评估标准、资产组合政策、决策权力等方面。
信用风险管理组织包括设立和配置信用市场部门、授信部门、信用审核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等,并充分保障部门之间的相互独立,各个部门的职能分工明确,彼此之间相互连接与制衡。